伦敦大学学院暑期夏令营项目已落下帷幕,来自计算机学院的34名学子在为期三周的课程学习中努力适应学习环境,积极完成课程任务,并顺利完成了课堂展示、大作业以及考试等结课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奋发,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不仅相互交流,也及时向老师请教相关问题,还会自主寻找课外资源学习,课堂氛围良好,课程收获匪浅,展现了西工大学子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三个方向的同学都对本次课程学习有着深刻的感受:
Data Driven Web-Based Applications——网页与数据库基础
在20天左右的课程中,同学们在前端与数据库领域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知识。他们在Alan lane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了个人对网站的优化任务。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团结协作,搭建了链接数据库的网站,并成功解决了各个实体之间的关系,顺利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团队作业。这一系列作业不仅展现了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同合作,同学们不断完善团队作品。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他们收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指导,不断提高了作品的质量。在最后的团队作品汇报环节,同学们向全班展示了精心设计的项目,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认可与赞赏。
本次研学交流使同学们在不同的英式教学环境中愉悦地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提升了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的沟通合作能力。在与Alan Lane老师的互动中,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友谊关系,受益匪浅。
西工大一直坚持“总师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本次UCL summer school的学习中,同学们正是秉承这一理念,迈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小步。
Statistics with R and Rstudio——数据统计处理
在暑期夏令营中,英国的课堂教学与中国类似,同样采用PPT为主要教学工具,一节课持续三个小时,信息量较大,老师讲课速度也较快。然而,最大的挑战在于语言不通,因此同学们会提前预习PPT,确保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掌握,以避免因语言障碍而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保证能够理解整节课的知识。同学们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地方会积极提出疑问,或者在课后与小组成员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暑期夏令营的教师们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让同学们从中受益匪浅。各类学术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了同学们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夏令营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自信的培养。每位同学在学术探索中找到了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更多贡献。
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学子一同学习,同学们的交流和互动拓宽了学术视野,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夏日时光。
Data Science and Big Data Analytics——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分析
经过将近20天的学习,三位20级的同学对于利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来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同时能够利用R语言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数据构建模型,解释数据之间的规律与联系。基于此基础之上,三位20级同学参加了考核。
同时,在20天的课堂上,不仅与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与诸多外国同学共同合作,一起进步。
在8月4日下午2点,伦敦大学学院(UCL)夏令营闭幕式如期启动,学院负责人首先对同学们在三周夏令营学习后对UCL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考察。闭幕式氛围活跃,同学们分享了对夏令营的感悟和反馈,表达了对学习、教学以及活动组织的赞赏和感谢。
在反馈与建议环节,同学们积极分享了夏令营期间的学习心得和感受。他们纷纷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在未来的夏令营中能够更加完善和改进。UCL负责人对同学们的反馈表示感谢,并承诺认真倾听,并持续改进夏令营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安排,以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闭幕式的最后,UCL学院负责人发表了充满热情的讲话。他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选择UCL,并相信他们在夏令营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将在未来的学术和人生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他对同学们在学习中展现的认真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示赞赏,并期待着同学们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和成就。
闭幕式后,同学们怀着不舍和激动之情,前往UCL图书馆进行了集体照拍摄。这张珍贵的合影定格了同学们在夏令营中一起学习、成长和分享的美好时光。
除了夏令营的学习,同学们还有机会参观了剑桥大学,感受不同学校的学术氛围,还拜访了大英博物馆,领略了历史的余韵,也参观了诸多伦敦地标建筑,体会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在分别前夜,同学们参加了UCL举办的船上聚会,欢度最后一晚。泰晤士河上的船游,让同学们在美丽的伦敦夜景中,与夏令营结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共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至此,伦敦大学学院(UCL)暑期项目圆满结束。本次交流研学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学术与文化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结交了新朋友,留下了美好回忆。学院期待着与更多优秀的学子一起,共同开启未来的学术之旅。
(审稿: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