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快递

计算机学院郭斌教授:亲力亲为攻坚克难,亦师亦友培养人才

2020年11月09日  

题记: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中美贸易战、5G科技战、香港暴乱、病毒疫情,真正是时不我待,需要激发每个青年人的使命感与奋斗精神!祝大家共同进步!”这是郭斌老师在新学期例会上对所有学生的期望。在每一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郭老师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争做家之骄子、校之精英、国之栋梁。

郭斌教授现任计算机学院院长助理、智能感知与计算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自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智能物联网、群智感知计算、大数据智能方面研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师,做一流科研”,走出了一条“夯实基础能力-强化专业能力-拓展综合能力”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之路。


  • 直自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加速融合,智能物联网、群智感知计算正成长为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新兴前沿领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算法迭代更新周期短,在不断掌握新模型新技术的同时,郭老师强调“‘直自萌芽拔,高自毫末始’(白居易《云居寺孤桐》),科研不能舍本逐末、目光短浅,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厚积薄发”。

多数新入学研究生本科阶段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对科研工作认识过于片面,郭斌老师坚持以学生为根,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通过物联网、智慧城市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对比和现状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国际学科前沿。为了培养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郭老师积极承担《人机交互和普适计算》、《Advanced Pervasive Computing》等硕士生和博士生(英文)课程,与MIT、CMU等相应课程及教学内容接轨,对接IT行业热点,并不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引导新生认识科研、走进科研。对标学术前沿的同时,郭老师要求学生对典型算法、基础模型做到“烂熟于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学生们经常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以“堆积木”的形式提高模型表现效果,疏于对其原理的理解。郭老师坚持同学生们一起学习可解释人工智能方法,探讨模型可解释性。除了每周的例会外,郭老师经常走到每个学生的工位指导工作,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对每位学生的工作严格把关。

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人工智能应用、加深对AI算法的认知,郭老师组织团队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普适计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融合智能感知、城市计算和社群智能典型场景和案例,涵盖从感知数据采集、多源数据处理到智能算法的分层级互动学习与实践,具有“虚实结合,人机物融合”等特点。仿真教学平台自2020年上线以来,郭老师积极推广其在普适计算、物联网、计算社会学等多个课程实践教学任务中的应用;对学生们反馈的问题与建议,郭老师总是第一时间提出修改方案,亲自带领研究生们不断完善该平台。

目前郭斌老师正在主持编写国内第一部涉及跨学科知识融合和计算思维实践的《计算社会学》教材,以及《群智感知计算》、《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等学科前沿专著撰写工作,为全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基础学习资料,共同推动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


郭老师做学术报告


  •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郭老师在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原始创新和科学精神培养。为了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模式,通过创立博士生创新研讨班、高水平论文研讨小组、新技术攻关小组等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新入学研究生表达能力较差、视野不开阔,面对国外的教师学生心里总有胆怯情绪,郭老师总是与学生们谈心,鼓励大家勇于展现自己,同国外优秀团队积极交流。他组织学生在英国参加国际普适计算顶级会议Ubicomp期间筹办“国际普适计算华人学者沙龙”,来自全球著名高校的100余名学者参与,让学生们对科研充满自信、充满期待。此外,郭老师在我校多次组织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智能感知与城市计算前沿研讨会”、“社交媒体空间用户画像与智能推荐前沿论坛”、“网络虚拟机器人前沿论坛”等前沿学科交叉论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交叉创新能力。

近三年来,郭老师带领团队入选西工大“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研究生创新竞赛团队”。团队项目“群智计算智慧城市服务”获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群智感知计算”项目获第三届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二等奖,“基于移动群智的战场态势感知平台”项目获第二届军科委“源创杯”创新创意大赛优胜奖。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赵翼《论诗五首》)”,郭老师带领团队持续关注“群智感知计算”前沿方向研究,推动实验室创新工作开展。他强调“做科研要熬过瓶颈期,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创新要落在实干上!”。例如,一名硕士研究生在组里率先开展无线用户行为感知研究,该项研究属于国际学生前沿,可参考资料少、上手难度高,郭老师亲力亲为,同学生讨论可行方法、分析问题,一步一步改进现有方法。在自身不断努力和郭老师指导下,该生连续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其发表在Ubicomp’18的顶级会议论文(利用WiFi信号实现室内用户身份识别和细粒度运动检测等功能)获重要学术和社会影响,被全球著名杂志《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Science News》(科学新闻)等专题报道,国内知名媒体迅速跟进转发,包括《新华网》、《搜狐》等,华为、爱立信、美的、公安部门等主动前来寻求技术合作。

目前,团队研究成果在“群智感知(Crowd Sensing)”这一研究领域的“Top Authors”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并推动我校在该领域科研机构排名中名列全球第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分列第二、三名)。近三年来,郭老师指导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 Mobile Computing、IEEE Trans. Human-Machine Systems、IEEE Internet of Things、Ubicomp、INFOCOM、CSCW、IJCAI、计算机学报等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A类期刊/会议、SCI一区等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获IEEE UIC’17/19、CyberCon’19、BigDataSci’14、CPSCom’13等重要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5次。


团队师生共同组织学术论坛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每一名研究生都应该将应用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郭老师经常告诫每一位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研究生期间要参与一个系统的开发,将算法真正应用到具体系统中,拓展自身的综合能力”。他组织学生研发并在国际上率先推出开源群智感知平台CrowdOS(http://www.crowdos.cn/),同政府部门、公安系统等合作在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等领域展开示范应用。系统自2019年9月开源上线以来已有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罗格斯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20余国家科研人员访问和7000余次下载,并得到包括《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知名媒体的广泛报道。

郭老师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根,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奋斗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结合智慧城市、网络空间安全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支持下,他组织学生研发网络虚拟机器人(AI-Mate)系统(http://ai-mate.co/),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机器人定制服务,服务于智慧旅游、智慧社区、舆情监测等典型场景。除了科研生活外,郭老师经常组织学生们参与体育运动,丰富业余生活,举办各种形式的团建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普适计算实验室感受到家的温暖。

近几年来,郭老师先后有7位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数量在计算机学院名列前茅;指导研究生多次获得校“博士创新基金”、“校企合作基金”、“创意创新种子基金”等支持,先后有4名同学毕业论文入选“西北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西工大优秀硕士毕业生。


研究生为郭老师庆祝教师节




附郭斌教授简历如下:

郭斌,工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智能感知与计算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9年3月在日本庆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法国国立电信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0)。主要从事智能物联网、群智感知计算、大数据智能方面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并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973、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重大项目,和华为、阿里、腾讯、京东等开展多方面技术合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如IEEE TMC,IEEE THMS,ACM TKDD,Ubicomp,INFOCOM,CSCW等上面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6篇论文入选ESI热点或高被引论文。国际上率先研发了开源可定制的移动群智感知平台CrowdOS(http://www.crowdos.cn/)和面向和谐人机共生环境的网络虚拟机器人平台AI-Mate(http://ai-mate.co/),且面向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智能制造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领域应用和技术推广。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IEEE UIC’17、ISI’19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Human-Machine System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IEEE Internet of Things》、《ACM IMWUT》、《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且连续两年获得该期刊“突出贡献奖”)等国际权威期刊编委或客座编辑,以及IEEE UIC’15, IEEE CPSCom’17、GPC’20等多个重要国际会议程序主席等职务。IEEE高级会员,CCF杰出会员。



撰稿:王柱;审稿:高武


上一条:计算机学院国际化与英语学习社举办2020年第三场英语主题沙龙活动 下一条:计算机学院马捷中老师:默默耕耘、积极奉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