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快递

夏勇:我不愿意用“好学生”和“差学生”来区别学生

2022年12月12日 张亚男 

2013年的最后一天,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的夏勇到西工大报到。在学生眼里,他从来不是个严厉的老师,“被学生怼是常事”“有时更像一个大师兄”。

成功举办“第八届医学图像计算青年研讨会”(2021年)

2018级博士生贾灏哲这样说:“大四刚开学,我打算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由于上过夏老师的课,便尝试写了一封邮件‘探路’。其实发邮件时我内心十分忐忑,不知道老师是否能在百忙中看到这封邮件,也不知道老师是否会同意?但让我万分惊讶的是,过了短短几分钟夏老师就亲自打来电话,言语平易近人,简单确认了我的想法便诚恳表示欢迎我加入他的团队,并鼓励我尽早来实验室熟悉环境。这是我和夏老师的第一次直接、正式的接触,他的修为涵养和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我就坚定了跟随夏老师学习的信念,一直到今天,始终如一。”

不同阶段不同方法 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无论是上课还是带研究生,夏勇老师都有一套“特殊”的策略。以招博士生为例,对于那些缺乏职业规划、想不清楚未来道路的“好苗子”,夏勇一开始会先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于读博的网传负面消息的顾虑。他会很“俗套”地告诉学生:“大胆追梦!你有这样的天赋,又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就应该去努力追求。”但当学生定下读博士的决心之后,他又会进行一轮“劝退”,跟他们讲读博的不易,讲自己作为导师极高的要求,讲做科研过程的痛苦,讲可能遇见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丑话说在前面,因为做科研确实是这样子,不是一帆风顺的,再优秀的学生也会遇到挫折。”

然而当学生们真遇上这类挫折时,他反而会安慰到:“没关系,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收获的,最重要的是你的能力在不断提升,相信下一个工作你一定会做的更好。”科研训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学会避免陷在一个旋涡里越来越消沉。作为“过来人”的夏老师有很深的感触:“关关难过,关关过。一个课题成功结束,接下来做第二个,这个过程得再来一遍。所以很多学生,特别博士生会有压力,我很能理解。我遭遇低落与烦躁,会给自己放一天假或者种种多肉植物,希望我的学生们也能找到自己调节心态的方法。”

做了副院长后,夏勇担心自己学生关心不到位,时常对学生们说,“你们有什么问题要第一时间跟我讲啊,就算我解决不了的,我也想办法给你解决,千万不要把事情压在心里。”

2016级博士生魏洁说:“夏老师对我来说,亦师亦友,在学习科研上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我也跟老师聊,也能够得到帮助和解决。”博士贾灏哲说:“我和实验室的众多硕、博士生,都曾在夏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赴海外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机构进行交流和学习。当遇到困难和窘况时,夏老师往往都是同学们第一个想到去咨询求助的人。”夏勇常说,“学生们生活上的事也愿意和我分享,他们信任我,我很开心。”

常言道“学无止境”,为了让学生们能超越自己、拓宽眼界,夏勇在倾囊相授之余,会带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或推荐去国际知名的华人学者团队进行联培。他说:“去北卡罗莱纳大学、匹兹堡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看看世界上的顶级团队是怎么做科研的。使他们体验不同研究团队的风格,拥有更广阔的视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不愿意用‘好学生’和‘差学生’来区别学生。科研上,工作中,会有部分做事慢半拍的学生,只是花‘期’不同、花‘香’不同。”夏勇表示,“如果在我的能力范围内,能够把他们培养到最好的状态,将来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能够成为国家的优秀建设者,能够承担自己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就是一种成功。可能这也是我们老师育人的初心。”

要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智能计算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交叉,夏勇主要研究的是医学健康这一交叉领域。他认为,交叉学科横跨不同领域,需要学的更“开阔”一点。

参加医学影像计算领域顶级会议MICCAI(2019年)

在国外学习时,夏勇被导师安排到合作医院“坐了两年冷板凳”。两年间和影像科的医生整天待在一起,观察一线医生的工作,熟悉这个科室会遇见的问题,并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医生们解决问题。这些实践积累的经验,使得他在数字图像处理、神经网络课堂上能添加更多案例,更好地给学生们展示交叉学科的研究。

“有的学生在做研究时,只关注图像处理环节的技术问题,至于这个问题临床上是否真的会遇到,并不关心。导致研究的问题不是现实中的问题,做的技术也不是现实中需要的技术。”夏勇很担心具有计算机背景的学生,太过关注对算法的研究,而脱离了实际的需求。在他看来,医学影像智能计算方向的学生毕业后会更侧重应用研究,“我自己趟过这条路,特别希望学生们能够重视。我们的研究不能抛开交叉学科的东西,不能闭门造车。”

“医学影像智能计算研究是‘两头在外’的工作,问题来自于医生,同时是不是真的有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也需要合作医生判断、评估。因此和医生沟通十分重要,如果有机会,我很愿意让学生们到医院去待一待。”虽然在研究领域,从试验成功到产业化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们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很长时间以来,社会层面存在一种误解——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觉得高校毕业生学到的知识不够实用,初入职场会与企业需要存在落差。夏勇却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做一些普遍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工作,例如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算法、人工智能等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未必完全契合某个企业的具体需求,故而存在落差是正常的。但他不否认,高校教育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身为老师也需要及时调整认知,引导学生了解前沿。毕竟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好、输送到学生最想去、国家最急需的各行各业去发光发热。

他也时常思索:计算机学科,到底该如何培养真正能为国家自立自强所需的“有用之才”?

当下智能算法几乎无处不在,大量算法背后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因而各行各业都跟计算机产生了融合。譬如,就拿医疗健康领域来说,多年一直存在“看病难”问题,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缓解,但依然要面对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局。下一步的解决之法,需要考虑依靠计算机技术,利用“智慧医疗”介入,通过降低医生劳动强度、提高资源利用率,让医疗资源分布更均匀,使用更公平。

按照这个“解题思路”,诞生了一个医疗行业也普遍认可的观点——在不久的将来,懂人工智能的医生会取代不懂人工智能的医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医生们需要耗费精力研究计算机、研究人工智能。”夏勇表示,“让做具体专业的人来学计算机就不对了,而且效率也最低。应该是我们计算机专业给他们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规划+能力+感恩之心 璞玉也需精雕细琢

除了交叉学科背景、创新能力,受赵荣春教授、冯大淦院士两位导师影响,夏勇在学生培养中,非常看重和强调学生的“四项素养”。

首先要有远大志向。特别在给本科生上课时,他会首先问学生将来想做什么,有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人生目标?

其次是要有做事情的能力。理想不等于空想,西工大计算机学院的学生本科毕业直接去工作的人非常少,所以在深造期间要学到安身立命、实现自己理想的真本事,这也是整个学生阶段最核心的“任务”。

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夏勇有不同的培养模式:硕士阶段,通过科研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和全面能力,之后无论继续深造,还是利用国际化视野、专业能力,到研究所、政府、企业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都是不错的选择;博士阶段,则更明确要培养学生独立做科研的能力,他始终秉持的理念是“Train the research leader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to the highest international standard”(以国际最高标准培养下一代的学术领军人才)。

再次是要有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这项能力很容易被忽略,夏勇说自己便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在国外学习期间,经常被导师教育:“工作以后,业务能力是一方面,也要善于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做人做事踏实认真是优点,但不能让它变成缺点。

最后,夏勇强调要有感恩之心。虽然命运充满了随机和巧合,“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但人生在世要常怀感恩之心,璞玉也需要能工巧匠悉心的雕琢。

与2017级硕士生毕业留念(2020年)

“对于自己的国家、对于身处的时代、对于学校提供的资源、对于导师的培养、对于陌生人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这是夏勇常和学生强调,并且自己也始终坚守的原则。

【夏勇简介】夏勇,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智能计算,近3年在IEEE-TPAMI/TMI/TIP/JBHI、JAMA Network Open、MedIA、NeurIPS、CVPR、IJCAI、MICCAI等本领域顶级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论文被引用8000余次(Google Scholar),先后在ISBI 2019 C-NMC、PROMISE12、BraTS2020/2021、MyoPS 2020、COVID-19 2020、KiTS21、COSMOS 2022、KiPA 22等国际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担任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视觉大数据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人工智能学组副组长等,先后担任MICCAI 2019、ICASSP 2022地区主席和IBSI2017/MICCAI 2020分会主席等。

(审稿:李春科)

上一条:谷建华:望更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上协同推进 下一条:“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计算机学院团委开展系列主题团日活动(二)

关闭